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14章 竹林偶遇

關燈
蘇峻叛亂以後,各地對東晉政權不滿的豪強盜賊也趁勢聚眾作亂,有的試圖驅逐官兵割據一方,有的趁亂擄掠商旅富戶,地方上並不太平,因此謝尚雖然有心想往禦亭走一趟探聽消息,卻顧慮道路不靖,遲遲未有成行。恰好王允之受父命以白身行揚烈將軍之職,領郡兵在臨海、新安等縣討服不平,謝尚得知以後便去他的駐地拜訪,請他順路捎帶自己一程。

兩人往來已屬多次,話題不再僅限於生疏客套,臨出發去禦亭前,兩人在營中分茶敘話,王允之接到親衛遞來的信報,沒有向之前幾次一樣拆開一眼掃完就折疊著壓起來,而是拿在手上看了許久,表情十分豐富。

謝尚見他如此,不免多問一句:“莫非不是前線戰報,而是家書?”

王允之表情更怪:“仁祖這話,半對半錯。”說完,把信紙反過來放在案幾上,並不折疊收納起來,也不遞給謝尚看,自言自語道,“我就知道她不可能安心在家,果然還是去了。”

又不給他看,又想他問,這人……

謝尚沒料到能目睹他如此孩子氣的一面,內心有些無語,但還是順著他的意問:“她?”

“便是山山,我同仁祖提過。她帶上家裏的僮客去禦亭援助阿父了,路上順道擒了弘徽給阿父當見面禮。”

他說著兇險之事,語氣卻輕松暢快,目光裏含著明朗笑意,仿佛從沒懷疑過妹妹能如此順利地到達禦亭,讓確信自己聽力不會出錯的謝尚覺得難以理解。

他分明記得阿姊說王家的小女年未及笄,就算在兵事上見識過人,親自領兵奔赴戰亂區完全是另一回事,王允之哪來的信心她不會遇到意外?更別提對方在路上還遇到蘇峻的心腹愛將弘徽,那是說擒就擒的人嗎,為什麽被他說得好像郊游途中順手折了一根柳枝一樣。這對兄妹對彼此的認知未免太古怪了。

“仁祖?”

大抵是他的臉色變化讓王允之有所察覺,故而出聲詢問,他心中一凜,想起對方是天性敏銳細致入微之人,頓時不敢再走神,掩飾住心中的異樣若無其事道:“很少見淵猷這般笑,熏熏兮如陽春之輝。”

王允之臉上現出微微訝異的神色,隨後眉目柔和:“嗯,我家人均是藏情不露的性子,只有山山愛笑,也特別適合笑。如果山山不笑,便覺得我家的日光都黯淡了。”

他這麽一比喻,謝尚猛然想起在句章與王允之重逢時的感受,心中異樣更甚。

難道王敦之後,重新照拂在他身上的陽光竟然來自他的妹妹嗎?

早先在大將軍府,謝尚就覺得王允之性格中有某些陰暗譎詭的東西,這可能和他的敏銳早慧有關,也可能和王敦身邊的暗流湧動有關。等到王敦謀反的跡象越來越顯著,他眼中的陰翳也就越來越濃。

謝尚對王允之最後的印象,是王敦之亂結束,他扶父親的靈柩到建康安葬,王允之上門吊唁。

那時候的王允之只是按時俗與他暫一握手,完成吊唁禮節,接著便轉身離去,一句話都沒有多說。謝尚從他進門起就分了一部分註意力到他身上,發現他比在大將軍府時還要謹慎敏感,風吹草動都會環顧四周,宛如一只傷弓之鳥,即使僥幸逃脫也始終籠罩在弓弦箭鏃的陰影下,難以回到當初。

所以,哪怕喪期結束要籌劃出仕,又正好都在會稽,謝尚原本也沒想過要去拜訪王允之,和他如故人般敘舊。意外重逢時,還是王允之先認出他。

一方面是王允之確實比他更警覺,更關註外界,另一方面是曾經籠罩在他身上的陰翳都如同被陽光驅散,顯出他清白無染的本源,甚至因為陽光的照耀而格外顯示出一種熠熠的輝光,與謝尚對他的最後記憶不太相同,謝尚第一眼其實沒敢確認是他。

懷著滿心疑問,終於,在禦亭的營寨外,謝尚見到了那位王家的幺女,王允之的妹妹。

不需要任何介紹,只從王允之身邊那驟然明亮起來的氣氛便能知道,對面白衣乘馬的那道身影一定是她。

應該是看到了王允之,她用左膝輕磕馬腹,抖了一下韁繩,連翩秀拔的身影不多時便到了兩人面前,也讓謝尚看見了她的近容。

正如阿姊真石所說,她的五官還沒有完全長開,但已經有了傾動世人的雛形,成年以後必定和後漢的和熹皇後鄧綏一樣姿顏姝麗,絕異眾人。

謝尚下意識錯了錯視線,呼吸平靜後才重新移目看她,依然覺得容光逼人,美麗難言。

這其中或許不唯獨她自身的容貌風致,還有高門貴女的身份為她蒙上的光環,但既然一切已經在她身上融合為一,宛若天成,再去分辨原由就意義不大了。

謝尚心中很自然地浮現了中朝嵇康的詩:

良馬既閑,麗服有暉。左攬繁弱,右接忘歸。風馳電逝,躡景追飛。淩厲中原,顧盻生姿。

她是能給人那樣美好想象的人。

可惜這是個只能擁有短暫美麗的時代。

未及多言,便是府中生變,從建康得到她兄長王晏之遇難的悲訊。

他沒有再見過她,只聽說她跟隨作為軍中主將的父親王舒身邊照顧侍奉,行必親隨,藥必親嘗,每日衣不解帶,目不交睫,僅僅幾日就消瘦得厲害。

她本是明朗愛笑之人,兵府裏的屬官嘴上不說,內心都頗愛她神氣揚揚、談笑風生的樣子,底層的校尉士卒們更是明著追捧愛戴,每逢她笑,也像被她的樂觀明朗感染般心情變好,士氣上揚。然而自從建康來信之後,她就藏起了自己的感情,再也沒有一日展露過笑容。

雖然以晉人士林的審美觀點而論,更推崇喜慍不見於色的表現,稱為雅量,但一直愛笑之人忽然不笑,只會讓看到的人覺得心痛。

不僅王舒身邊多年故舊的僚佐們觀之垂淚,連謝尚這樣與她只有一面之緣的人聽了都覺得心中難受。

盤桓了小半個月,從由建康來避難的士人那裏了解到想要的訊息,謝尚準備和王允之道別,返回上虞東山的謝家墅舍。

隨著戰況變化,大營又向前推進了二十裏,主將行轅也搬到臨時征用的當地官署。

王家的住處在官署旁邊的三進院落,謝尚到的時候王允之還在官署,仆從問他是願意擇日再來還是等到晚間,謝尚想了想,左右閑來無事,便留在院中等王允之回來。

房子是臨時征用的民宅,沒多少可觀之處,留下來的仆從也只有一個門房,整座院子空空蕩蕩,寂靜無聲。謝尚估計王家人不是在軍營就是在官署,外加幾次拜訪王允之,對方都表現得不羈禮教,可見是家風如此,於是自己到院中觀賞景色,打發時間。

中庭裏的花草池魚都屬尋常,只有從回廊延伸到後院的大片竹林蔚然可觀,夏風一吹,枝影婆娑,格外蒼翠動人。

謝尚沿著蜿蜒曲折的林間小徑邊走邊打量,心情被竹林裏的清風吹得逐漸輕盈,腳步也隨之輕盈徐緩。

昔年嵇康、王戎等人隱居做竹林游確實有他們的道理,清風習習,綠竹猗猗,使人忘卻凡塵俗慮。

正這麽想著,他漫無目的隨意流轉的目光忽然被吸引,轉回前方不遠的林隙間定住。

那裏靠近院墻,是陽光稀疏的半陰處,行經時不易註意。

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,她才倚靠在那裏的一尊湖石邊小憩。

相比謝尚十幾天前見到她時,她明顯清減憔悴了許多,閉著眼睛的樣子寧靜脆弱,一身颯颯獵裝也換成了粗麻制成的喪服。

風搖竹影、陽光灑落的間隙,照出她臉上未曾幹涸的淚痕,與黑睫間細碎清澈的淚珠。風勢一變,光影一移,那些晶瑩的痕跡又隱沒在暗處,如同被妙手掩蓋的隱秘。

謝尚的心靈突然像被什麽撞擊了一下。

他想起七歲那年的自己,父親失去長子,阿姊失去長兄,家裏只有他能夠支撐門戶。於是僅僅一年之後,他就有了神悟夙成的名聲,滿座席賓莫不嘆異。

長兄離世不到十年,父親也跟著離去,家裏只剩他和阿姊,他心中悲痛到了極點,但因為知道阿姊除了自己以外別無依靠,所以強行分出心力安排家事,父親的喪禮沒有出一點差錯,還留下晉人最重視的孝名。

那時的他,就像現在的她一樣,再累也不敢顯示在人前,只能一個人躲起來默默忍耐承受,等待時間淡化傷痕。

但她明明不是家裏的獨子,為什麽……

疑問剛起,他腦海中閃現出那日與王允之談論到她時的畫面。

當時王允之說,“如果山山不笑,便覺得我家的日光都黯淡了”,他本以為是偏愛家人的擡高誇讚,現在想來,或許是王允之真實心境的剖白寫照。

所以,盡管王允之才是兄長,她是妹妹,但她的心靈比王允之更強韌,是一家人在精神上的依托,和他在家中的處境何其相似。

盡管身份不同,地位不同,謝尚卻突然覺得兩個人的心靈挨得極近,負擔同樣的責任,擁有同樣的孤獨。

心緒浮動間,可能是察覺到了他的視線,竹影下小憩之人睫毛微顫,隨後目光如電般投了過來。

睜眼之時,那些觸動人心的疲憊脆弱從她臉上瞬間收斂密藏,取而代之的是警覺與清醒。

謝尚從她的目光裏看到了幾年前的自己,心中一震,於是緩緩吸了口氣,抽出隨身攜帶的雙管羌笛,按在唇邊吹了一支《折楊柳》。

這一曲,吹給幾年前孤獨無人說的自己,吹給眼前清美眩目的小公子,吹給過早逝去的生命,吹給無可奈何的別離。

發之於情感,奏之於技藝,成之於神妙,因此幾近於道,實屬謝尚幾年來成就最高的一曲,在物我兩忘中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
當他從那種玄妙的境界離開時,他心裏已經很清楚,此生很難再吹出這樣一曲《折楊柳》了。

作者有話說:

“謝尚,字仁祖,豫章太守鯤之子也。幼有至性。七歲喪兄,哀慟過禮,親戚異之。八歲神悟夙成。鯤嘗攜之送客,或曰:“此兒一坐之顏回也。”尚應聲答曰:“坐無尼父,焉別顏回!”席賓莫不嘆異。十餘歲,遭父憂,丹陽尹溫嶠吊之,尚號咷極哀。既而收涕告訴,舉止有異常童,嶠甚奇之。”

晉書這幾句話,細品起來內容很多。“七歲喪兄”緊跟著就是“八歲神悟夙成”,“號咷極哀”卻能“收涕告訴”,單用一句“有至性”是無法解釋的。

亂世催人早熟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